傲世皇朝注册-《人类政治发展史-032》中国夏朝时期(下)
你的位置:傲世皇朝注册 > 关于傲世皇朝注册 > 《人类政治发展史-032》中国夏朝时期(下)
《人类政治发展史-032》中国夏朝时期(下)
发布日期:2024-07-22 06:17    点击次数:200
中国夏朝时期(下)2.阶级斗争及夏的灭亡(1)阶级矛盾及其尖锐化发展

夏朝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促进了奴隶制的全面发展。而奴隶制文明带给人类历史的重要影响就是第一次造成了体力劳动者(主要是指奴隶阶级)同管理国事的管理者及从事科学艺术活动的少数知识分子(主要指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大分工,最终使人类社会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低下,甚至僵化不前的困境,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氏族生产关系,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图片

据古史传说,夏代的奴隶从夏启时起,就有了显著的增加。启讨灭了有扈氏,捉到俘虏就罚他们作"牧竖",亦即牧奴,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或杀掉或罚作奴隶。再如:少康逃奔有虞氏时,他还"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众"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500人为一旅,即拥有500个奴隶。此外,奴隶主为了获得大量奴隶,经常向邻近的部落发动虏掠人口的战争。有时整个被征服的部落变成他们役使的对象。这样,随着奴隶数量的猛增,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大分工也就日趋成熟了。

这种成熟同时反映的正是奴隶制本身的成熟。因为只有成熟的奴隶制才能最终保证大分工的实现与稳固。成熟的奴隶制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奴隶主私人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包括作为劳动力的奴隶本身;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并成为奴隶主阶级的附属品和支配对象。由此而知,奴隶制文明的出现,同时必然馈赠于人类的就是剥削、压迫,直至阶级矛盾及阶级斗争。

当然,作为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也不能例外。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其统治的400多年时间里,从未间断过,并且随着夏王朝统治地位的逐渐巩固,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愈益残酷,阶级矛盾也日渐尖锐。恶劣的生活条件逼迫奴隶自发组织了一次次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到夏末年,这种阶级斗争已经尖锐化到危及夏存亡的地步,夏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2)夏王朝的灭亡

夏王朝重建以后,少康死,其子帝杼即帝位。帝杼即位前,就经历过长期政治斗争的磨练;即位后,继承了少康的功业,使夏政权的统治更加稳固,也因之受到了后世的尊重。此后,夏代政权又经过长期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奴隶主残酷镇压奴隶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势必加剧其社会的阶级矛盾及阶级斗争。

到夏朝末期,自孔甲开始,由于统治阶级日益荒淫腐化,穷奢极欲,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样,夏王朝逐渐走上了衰亡之途。

图片

孔甲是夏代一个昏乱的国王,《史记.夏本纪》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国语.周语》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孔甲传四世,即是夏代最末一个国王夏桀。夏桀统治时期,夏政权已经面临着濒于灭亡的边缘。这时,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的程度已到了触目惊心,无以复加的地步,阶级矛盾已不可调和。

夏代末期,危及其政权存亡的,主要是两方面问题,其一是国内阶级矛盾,其二则是与四周其它部落的矛盾。

夏桀时,统治集团内部十分混乱,可谓众叛亲离。当时,人民生活极端困难,而奴隶主贵族却过着纵情享乐奢侈腐化的生活。考古学资料表明,夏的阶级压迫十分残酷。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一些墓中埋有被残害致死的奴隶的尸骨,死者躯肢弯曲,手腕相交,似捆绑后被活埋所致。二里头乱葬坑内的人骨架散乱叠压,肢骨不全。有的只有躯骨和下肢骨而无头骨,有的只有下颌骨和下肢骨,有的只有头骨、肢骨。这样的乱葬坑与一般墓坑不同,它可能是祭祀坑。奴隶主贵族为了祭祀祖宗鬼神,杀奴隶作为祭品,然后将尸骨埋于坑中。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上存在着残酷的阶级压迫。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势必危及夏王朝的统治。夏桀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自吹自擂宣称,其政权非但不会灭亡,甚至能够与日共存。他说:"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由于夏桀这样自比于日,所以人民便咒骂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不仅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在夏桀统治期间,夏王朝与周围的部落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夏桀曾几次征伐其他部族,如征伐有施氏、岷山氏等。

夏桀所进行的战争,主要就是为了夺取奴隶和财富。这种掠夺性的战争,自然会引起各部落的反对。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各部落反抗夏王朝的记载。《后汉书.东夷传》说:"桀为暴虐,诸侯内侵"。显然,夏桀之时,内有严重恶化的阶级矛盾,外有各部落的反抗,夏王朝正面临着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这时,临近夏东部边界的商族,已经兴盛起来。在商汤强大的攻势下,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于风雨飘摇中为商族轻松瓦解了。

3.二里头文化所映射的夏社会政治面貌

中国古代的"经书",如《尚书》、《左传》以及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很多处都记载了关于夏代的情况。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中国考古事业开始发展起来,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3年在河南登封玉村发现了属于夏纪年范围的二里头文化,它的发现,为研究夏的历史提供了考古学方面的材料。

图片

下面,我们借助二里头文化的主要遗迹和遗物,着重分析其所反映的夏社会政治面貌。

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是挖掘出了夏王朝当时的宫殿遗址。目前已公布的有一号宫殿遗址、二号宫殿遗址。这套宫殿建筑的工程量是很大的,这样一项大型工程绝非个体劳动所能完成。由于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既不需要更不可能调动如此大量的劳动力修建此类大建筑,因此,它只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只有在奴隶制度有了相当发展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这种大型的、宫殿式建筑的需要与可能。奴隶主阶级必须利用大规模的,强制性的奴隶劳动,才可能完成这项工程。从其规模和布局来看,这些宫殿建筑绝不是为劳动者所建造的,相反,它们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服务的,很可能是当时奴隶主贵族进行集会、祭祀、或发布政令的场所。此外,与宫殿建筑相伴的还有很多一般居住房屋。这些居住遗址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1)平地建起的;2)半地穴式的;3)窑洞式的。其中穴居式的居住房屋,显然是体力劳动者的栖身之所,而非奴隶主的居住地。从这种居住条件悬殊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夏王朝只能是阶级社会,这也是阶级社会存在的实物见证。

在二里头文化中,至今尚未发现奴隶主贵族的大型墓葬,所发现的主要是集中于二里头遗址的数量不多的中小型墓。关于乱葬坑的情况,在夏王朝的灭亡里已经叙及,这里只就其它方面作一简单介绍。中小型墓中随藏品很丰富,只是在质量、数量方面,不同的墓穴有所不同,这就反映了死者生前有贫富贵贱之分。在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无墓坑及无随葬品的墓。死者骨架呈现出各种惨不忍睹的姿态,他们显然是当时的受害者,也许就是奴隶。

此外,在二里头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铜器,其中一部分为武器,如:铜戈、铜钺、铜镞等。这些铜器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武器本身还有另外的意义,它既是战争的工具,又是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武器的进步不仅反映了战争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压迫的加强。

当然,二里头文化遗址中许多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遗迹和遗物表明,夏王朝已经是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从夏起就进入了青铜时代,亦即奴隶制文明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